伊春机械设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建材机械

中国出版业警惕2006一

2021年07月06日 伊春机械设备网

中国出版业,警惕2006(一)

2006年中国出版业将进入其发展的“十一五”时期,一个产业总体发展的轮廓往往也选择在这样的时刻定调。自改革开放以来,一路春风的出版业在“十五”期间接二连三地遭遇教材招投标、“减负双限”、免费教科书等一系列政策强大冲击, 2006年将在灰色和谨慎中开篇。

其实,“十一五”期间,并不只是“教科书”政策动摇了出版业的信心。深入产业内部发展诸多要素进行系统地、逻辑性地疏理会发现:中国出版产业可能在今后五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内上演生产关系大变革,在这次变革中,书业旧有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的矛盾,长期性和全局性的矛盾将全面爆发并得到解决,整个过程将以上百家出版社和上千家书店的“退出”为代价,中国书业也许将为这次生产关系的彻底变革支付巨大的成本。然而只有直面这些现实,才能在未来的变革中少走弯路,减轻振荡积蓄力量。

中国出版业,警惕2006

怀念十年增长

所有出版人有理由怀念即将告别的十年,这是一个产业发展、经济成长、出版人物叱咤风云的十年。准确地说,这个“十年”是从更早的1993年开始的,即出版业在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阶段性转移”,出版市场经济的地位慢慢确立之后,出版经济效益迅猛增长。出版业年出书码洋从1993年的136.75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561.82亿元,增长率为310.84%。此前,1990年我国出版总利润只有8亿元,1995年则增长为 18.6亿元,1999年则增长为53.24亿元,达到顶峰。尽管出版业在“十五”期间总利润一直徘徊在50亿上下止步不前并略呈下降趋势,出版的其他各项指标走势也不乐观,但出版业毕竟是以每年50亿在积累资本的,可以说中国出版业大部分资本的积累都是在这几年完成的(尽管与国外相比,资本积累还远远不够)。这一阶段,大多数出版社的销售毛利润维持在20%左右,而同期工业企业一般为2%~3%,出版社社均创利逾600万元左右,工业企业平均不到100万元。

如果将20世纪八十年代的出版业增长因素主要归结为“书荒”产生的卖方市场下的短缺经济的话,那么九十年代后推动增长的外部要素则要丰富得多。主要体现在价格推动、教育推动、资源推动、渠道推动等四个方面。

价格推动

进入九十年代后,书价开始提升。尤其是1995、1996两年达到增幅高峰,在总印张比上一年同比增长均为6%左右的情况下,总定价分别增长达37%和42%,这奠定了后面十年图书价格体系的基础。随后一直到2004年,书价每年都在高位维持小幅增长。2004年总印张为465.59亿张,比1990年232.05亿张仅增长了100.64%。2004年总定价为592.89亿元,是1990年76.63亿元的772.7%,可以看出书价增长近400%。此十多年来书价上涨,远远超过平均物价增长水平,这样的机会在今后一二十年内不可能再有。

教育推动

在“九五”和“十五”期间,九年义务教育在校人数逐渐达到峰值,使得中国出版业凭借基础教育出版积累资本。这样的市场机会是历史性的,是中国六十年代生育高峰带来的余波,在前十年形成一个入学的自然高峰。据统计,小学和初中在校人数分别于1997年和2003年达到峰值(分别为13995.4万和6690.8万),继而出现拐点逐渐下滑。自然入学人数高峰加上书价大幅提升,以及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等宏观因素影响,出版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可以说大好时机都让这“十年”凑巧赶上了。而到“十一五”期末,小学和初中在校人数测算分别为9649.7万和5463.1万人。小学和初中在校人数与峰值相比分别减少4345.7万和1227.6万,下降比例为31.05%和18.35%。即使不考虑教材招投标等政策影响,仅此一项“自然灾害”,就会让“十一五”期间的教材和教辅市场伤及筋骨。

渠道推动

十年前,全国第一座大书城广州购书中心开业,随后大书城雨后春笋般地从各省市中心城市冒出,至今,全国已有数十家这样的大书城,各中小城市的网点建设突飞猛进地增长,以浙江发行集团为例: 1998年卖场营业面积8万平方米,目前集团连锁门店卖场发展至23万平方米。全国大部分省市新华书店都有效利用了“九五”和“十五”期间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国家税收返还政策扩大零售图书卖场。2004年,全国共有出版物发行网点139150处,其中国有书店11665处,文化、教育、广电、邮政发行网点13718处,而集个体零售网点104266处。渠道和卖场的大发展,为十年间一般图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出版物市场化做出极大的贡献。当然,在“十一五”期间已不可能再现这样的“卖场扩张”优势,具体原因后面述及。

资源推动

自1992年10月,中国成为《伯尔尼公约》与《世界版权公约》的成员国之后,国际出版资源日益成为推动中国出版业发展的巨大力量。以“九五”期间引进版权增速最快,1995年我国引进数量仅为1千余项,2001年增至8千余项,到2002年引进突破1万大关,达10235项,2003年引进版权12516项,达到峰顶,2004年出现拐点,引进版权降至10020项。引进品种主要集中在科学技术、经济管理和文学三大类上。国内许多出版强社(如外研、商务、高教、清华、机工、人邮、浙少、中信等)均充分利用国际版权资源在国内市场上迅速形成规模和品牌。很多出版社引进版图书占据全社1/3甚至1/2以上。在诸如文学、少儿、计算机、经管等各大专业的畅销书榜上,引进版图书常常占据大半壁江山。可以说中国书业“十年”的迅猛增长极大地依赖了国际出版资源的推动。当然,到了“十五”期末,中国出版业靠“引进推动”的增长模式日渐式微。一方面是引进资源逐渐衰减,因为西方现代文明几百年的积累让我们在这十几年中就“吃”掉了大半;另一方面引进版图书在市场上已呈边际效益递减的趋势。可以预测,2006年的引进版权还将下滑,原创出版资源如果在质量提升和数量增长上跟不上来的话,“十一五”期间中国出版业发展将进入一个整体性的资源瓶颈期。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中国出版业警惕2006一